官方微信

人物访谈

您现在的位置:现代科学仪器网» 专家访谈 »正文

微观的世界,尽在眼前! ——超高分辨显微技术​

2017-05-25点击:62


【核心介绍】上海理工大学成像光学研究所所长王海凤教授,他开辟了超分辨光针的研究方向,改变了人们对于光的认识,在基础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领域都取得了重大突破。他发明的超分辨纵向偏振光针使得共焦扫描光学显微镜突破了100纳米的可见光远场成像理论极限限制。纵向偏振光概念的提出,实现了基础理论上的突破,对纳米光学、纳米材料和器件的发展有着很大的推动作用。他建议把纵向偏振光束用于激光加工等,激起了人们对于不同偏振态光与物质相互作用的兴趣,形成了新的研究方向。并对超分辨成像进行了总结、归纳,指出了发展的方向。  


微观的世界,尽在眼前!

——超高分辨显微技术


我们能看到什么?看到多小的范围?看得有多清楚?几百年来,依靠不断进步的科学手段,微观世界正一层层揭开面纱,让人们可以看得越来越“小”,从而进行探究微观的领域。

人的肉眼只能分辨0.1毫米尺度的物体,这样的极限中诞生了第一台用于科学研究的光学显微镜,此后,显微镜制造和显微观察技术的迅速发展,帮助科学家第一次发现了细菌和微生物。对未知的好奇使得人类对未知的探索势头只增不减,然而又一道无法逾越的“墙”——衍射极限,遏止了探索的步伐。

光学显微镜所能观测的物体极限尺寸为200nm,仍然不能满足科学发展的需求。为了突破衍射极限,科研人员发展了STED、PALM、STORM等一系列新型光学成像技术,极大地扩展了人类观测微小世界的能力。2014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美国科学家埃里克·白兹格,美国科学家威廉姆·艾斯科·莫尔纳尔和德国科学家斯特凡·W·赫尔,这三位科学家开创性的贡献使得光学显微成像技术的极限拓展到了纳米尺度,极大地扩展了人类观测微小世界的能力,真正对生物学、医学等领域的研究产生了变革性的推动。


上海理工大学成像光学研究所所长王海凤教授,他开辟了超分辨光针的研究方向,改变了人们对于光的认识,在基础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领域都取得了重大突破。他发明的超分辨纵向偏振光针使得共焦扫描光学显微镜突破了100纳米的可见光远场成像理论极限限制。纵向偏振光概念的提出,实现了基础理论上的突破,对纳米光学、纳米材料和器件的发展有着很大的推动作用。他建议把纵向偏振光束用于激光加工等,激起了人们对于不同偏振态光与物质相互作用的兴趣,形成了新的研究方向。并对超分辨成像进行了总结、归纳,指出了发展的方向。

本次光谱会议会务组有幸邀请到王海凤教授莅临指导并介绍其课题组利用光波调控技术:即改变物镜光瞳面上光的偏振、位相、振幅来实现远场超分辨聚焦的成果。该方法可获得一百纳米的实验分辨和70纳米的理论分辨,把光波调控技术与近场纳米结构结合,还可以实现20纳米以下的超分辨聚焦光斑。


关注本网官方微信 随时阅权威资讯


点击排行

胡柏顺胡柏顺

1简介姓 名:胡柏顺性 别:男出生年月:1939-毕业...[详细]



相关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