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方微信

人物访谈

您现在的位置:现代科学仪器网» 访谈 »正文

“两弹一星元勋”、科技界的旗帜——朱光亚院士

  来源:现代科学仪器网2022-03-22点击:33


【核心介绍】身兼中共中国科协主席和中国工程院院长的荣耀,朱光亚以其崇高的威望,杰出的才华,高尚的人品,成为中国科技界一面令人仰望的旗帜。  

朱光亚(1924.12.25—2011.2.26),战略科学家、新中国科技事业主要领导人之一、“两弹”事业元勋、“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中国核科学事业主要开拓者之一。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科协第四届全国委员会主席、中国工程院首任院长。1985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1996年获得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成就奖。2004年11月,国际小行星中心和国际小行星命名委员会将我国天文台发现的、国际编号为10388号小行星命名为“朱光亚星”。“感动中国”2011年度获奖者榜首。

1991年《国外科学仪器》杂志正式更名为《现代科学仪器》,时原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科协主席、“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朱光亚院士为本刊题词


赴美学习成绩优异 毅然回国投身教育

朱光亚1924年出生于湖北省,由于父亲在法国企业工作,他和兄弟姐妹从小接受西式教育。1938年,受抗日战争形势所迫,刚刚初中毕业的朱光亚转移到重庆,就读于重庆南开中学。1941年,他考入了西迁至重庆的国立中央大学(今南京大学)物理系,通过从美国留学归来的赵广增等教授了解了国际物理学科的新发展。1942年夏天,朱光亚转学到西南联大,在周培源、赵忠尧、王竹溪、叶企荪、吴大猷等众多名师的悉心教导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抗日战争胜利后不久,著名物理学家吴大猷、化学家曾昭抡、数学家华罗庚被派往美国考察,学习原子弹的相关技术。年轻学者朱光亚、李政道被吴大猷选为助手,与他同行。

1946年9月,朱光亚进入密歇根大学,一边担任吴大猷的助手做物理课题,一边攻读博士学位,学习实验核物理。1947年初,他在世界著名的物理学期刊《物理评论》上连续发表英语论文,核物理新兴科学前沿从此开始出现中国人的名字。1949年秋天,朱光亚获得博士学位,这一年他仅仅25岁。

1950年2月,朱光亚放弃国外的优厚待遇毅然回国,参加新中国建设。一大批优秀青年学者也受到感召,陆续回国。朱光亚回到祖国仅仅四天,就站在了北京大学物理系的讲台上,他是当时北大最年轻的副教授,主讲的是光学和普通物理。在此期间,他还出版了系统论述核武器的学术著作《原子能和原子弹》。

1952年,朱光亚被选为板门店谈判的翻译。美方虽然在战场上已经失利,但因为有核武器的底牌,态度仍十分强硬,谈判异常艰难。他深深感到,新中国要想真正独立,不受人欺侮,必须拥有强大核武器。

1952年,东北人民大学(吉林大学前身)经过院系调整,成为新中国成立后我党亲手创办的第一所综合性大学。俞瑞璜、朱光亚、吴式枢等一批优秀的物理学家放弃优越的生活和工作条件,投入到东北人民大学物理系的创建工作中。

19555月朱光亚调离东北人民大学的3年时间里,该校物理系从无到有,师资队伍发展到50多人,建成12个实验室,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朱光亚在东北人民大学教过的学生有519人。他的学生中,后来成为中国科学院院士的有3人,包括原北京大学校长、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主任陈佳洱,著名核聚变与等离子体物理学家王世绩,材料科学家宋家树;教育部副部长1人;著名大学校级领导6人;国家科学奖项获得者、著名专家、博士生导师数百人。

一生一事 功勋卓著

“感动中国”2011年度获奖者榜首--“-两弹功勋科学家朱光亚的颁奖词:

“人生为一大事来。他一生就做了一件事,但却是新中国血脉中激烈奔涌的最雄壮力量。细推物理即是乐,不用浮名绊此生。遥远苍穹,他是最亮的星。”

“一生就做一件事”这句话的原创者不是别人,正是朱光亚自己。他的原话是:“我这一辈子主要做的就这一件事——搞中国的核武器。

1955年,新中国决定发展自己的原子能事业,朱光亚被召唤回到北京,培养第一批原子能专业人才,这批人后来成为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我国核事业的骨干力量。1956年,他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

1959年6月,中苏关系恶化,中国唯有自力更生发展自己的原子能事业。当时核武器研究所急需一位负责原子弹产品的科学技术领导人,钱三强推荐朱光亚,35岁的朱光亚义无反顾地挑起了重担。此后,他又被任命为中国核武器研制的科学技术领导人,担任二机部核武器研究所副所长。从此,他置身于发展核武器这一关乎祖国命运的伟大工程的最前沿,与王淦昌、彭桓武、郭永怀、程开甲、邓稼先、陈能宽等科学家一起,共同组织原子弹的研制攻关。

1962年8月,二机部上报中央报告《1963年、1964年原子武器工业建设、生产计划大纲》(简称《两年规划》)。鉴于原子弹技术复杂性和高度综合性,单靠二机部是很难完成的。据此,中共中央决定成立专门委员会(中央专委)加强对原子弹研制及国防尖端事业的领导。毛主席批示很好,照办。要大力协同做好这件工作

为了在1964年、最迟在1965年爆炸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的两年规划的实现,进一步分析研究其可行性。朱光亚编写了《原子弹装置科研、设计、制造与实验计划纲要及必须解决的关键问题》与《原子弹装置国家试验项目与准备工作的初步建议与原子弹装置塔上爆炸试验大纲》。前一文件是阶段性总结分析报告,对我国在当时科学和工业基础薄弱的条件下很快完成第一颗原子弹装置的研制起了很重要作用。后一纲领性文件是对下一步工作全面部署,明确提出了將核爆炸试验份两步走:第一步先以塔爆方式,第二步再以空投方式进行的方案。后来实践证明这是一个切实可行的方案。他不但使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的时间提前了,很重要的是能安排较多的试验项目,用来监测原子弹动作正常与否,检验设计的正确性。这个大纲在第一颗原子弹研制及试验中也起了重要作用。

1964年至1966年,朱光亚参与组织领导了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第一枚空投航弹、首次导弹与原子弹两弹结合试验任务。在短短两年时间内,使中国成为世界上少数几个独立掌握核技术的国家之一。

1967年6月,朱光亚参与组织领导的中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1969年9月,朱光亚参与组织指挥中国首次地下核试验,取得成功。

1970年6月至19827月,朱光亚在继续负责组织核武器研究的同时,组织和指导中国第一座核电站——秦山核电站的筹建……

朱光亚主管科研全局,是原子弹研制工作的最高技术负责人,责任重大。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前生是核武器研究所)党委宣传部在《深切缅怀朱光亚先生》的文章中写到:核武器研制是涉及众多学科的大科学工程,包括理论、设计、生产、冷热试验、测试等各个方面,需要科技人员通力协作,需要全国方方面面大力配合。无论是在长城脚下的工地,还是在一望无垠的戈壁、草原,无论是在简易工棚的生产车间,还是在紧张的试验场,朱光亚以其深厚的科学功底、卓越的科研组织领导才能,运筹帷幄、指挥若定,使整个组织像一台精密的机器,各项工作协同有效地运转起来。他仿佛是在用手中的笔,指挥着千军万马的科技大军奋勇向前,指挥着这个合唱团的各个声部合唱出最悦耳的旋律。

对朱光亚的这些评价应该是真实的,贴切的。

科技界的旗帜

1985年39日,中央军委任命朱光亚为国防科工委科技委主任,国防工委党委常委之一。由此,朱光亚作为国防科工委领导核心之一,成为国防科技工业战线的科技主帅。

朱光亚主持国防科工委科技委工作抓的第一件大事,就是开展国防科技工战略研究。这项立足当前,谋划长远,具有全局性和战略指导性。

党中央、国务院于19863月启动实施了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旨在提高我国自主创新能力,坚持战略性、前沿性和前瞻性,以前沿技术研究发展为重点,统筹部署高技术的集成应用和产业化示范,充分发挥高技术引领未来发展的先导作用。朱光亚是863计划的总负责人,参与了该计划的制定和实施。

1991年5月,在中国科协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朱光亚当选为中国科协新一届全国委员会主席。时值党的十四大确立市场经济体制以后,有人认为科协工作今后应以经济效益为取向。朱老反复强调要牢记科协是科技工作者的群众组织和党领导的人民体,不同于社会上的一般科技实体或公司。强调基础科学研究不能用市场经济的价值标准来衡量其工作成效。为科协这艘航船在经济体制转轨时找准了航向。

朱光亚对青年科技人才培养和成长尤为重视。1992,在他倡导下中国科协创立了青年学术年会,为青年科技工作者展示才华脱颖而出搭建一个专门舞台。

1994年,在他的推动下,中央组织部、国家人事部和中国科协共同设立了中国青年科技奖1995年朱光亚又倡导设立了中国科协青年科学家论坛

1993年,国家科委、中国科学院联名向中央报告、建议成立中国工科院。报告认为,建立一个以工程技术专家为主体的独立的最高荣誉性、咨询性的学术机构,对进一步提高工程技术界的社会地位,广泛调动工程技术人员的积极性,并发挥其整体作用,加速我国的基础工程建设,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增强国际竟争能力,将产生直接的重大影响。199467日,经中国工程院全体院士无记名投票,朱光亚全票当选,众望所归。

朱光亚当选时,年已七旬,但老骥伏枥,依然竭尽全力为国家服务。他思考最多的问题是如何发挥集体智慧,把基础打好,在国内外树立起工程院的良好形象。工程院成立之初,朱光亚将学风道德建设放在重要位置,他认为学风道德建设,不能仅凭个人的自觉性和政治思想教育,更要有组织保证。在他们推动下,成立了中国工程院科学道德建设委员会。制定了《中国工程院院士增选工作中院士行为规范》,《中国工程院院科学道德行为准则》。对于违反上述规定,提出了处理办法:全院通报批评,向社会公报,撤消院士称号。这是朱光亚对中国工程院的重要贡献,同时也反映出他在道德建设上的远见卓识。

朱光亚本人廉洁奉公。节约开支,办公条件简陋,将获得的何梁何利基金奖”100万港元奖金全部捐给中国工程科技奖励基金,不要宣传。外出拒收礼金、礼品,实在推脱不了,事后也悉数交公。

身兼中共中国科协主席和中国工程院院长的荣耀,朱光亚以其崇高的威望,杰出的才华,高尚的人品,成为中国科技界一面令人仰望的旗帜。

朱老身上代表了或者说体现了我们国家老一辈科学家的高风亮节。我们都要学习以朱老为代表的老一辈科学家身上所体现的忠于祖国、忠于人民的奉献精神;实事求是、脚踏实地的科学精神;敢于创新、不懈攀登的求索精神;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的工作精神,这些都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


  (来源:现代科学仪器网

关注本网官方微信 随时阅权威资讯


点击排行

胡柏顺胡柏顺

1简介姓 名:胡柏顺性 别:男出生年月:1939-毕业...[详细]



相关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