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新闻首页» 人工智能 »正文

为准确检测环境污染数据,计量制度改革创新迫在眉睫

2016-11-07点击:174


【核心介绍】“我国机动车尾气检测造假问题突出,已经出现了系统性、全产业链的监测设备和监测数据造假利益链条。”“现行计量制度,约束了我国大气污染计量检测,先进技术不能进入市场为环境治理服务,导致了一些大气污染数据不准和减排效果不佳,而背后的原因又非常复杂。”  


为准确检测环境污染数据,计量制度改革创新迫在眉睫


10月29日,中国环境科学学会、中央民族大学法治政府与地方制度研究中心在京举办的软科学支撑大气质量“计量制度体系创新专家研讨会”上,与会专家针对我国目前计量制度体系存在的问题以及改革创新建议展开了激烈讨论。


环境污染告急


近年来,我国机动车污染日益严重,已成为我国空气污染的重要来源,是造成灰霾、光化学烟雾污染的重要原因,但机动车污染控制成效不明显。


北京市目前机动车保有量已达570多万辆,环保部门监测结果显示,北京机动车排放的氮氧化物和碳氢化合物量分别占大气污染物的50%和40%左右,是首要污染物。而环保部发布2015年机动车排放的氮氧化物、碳氢化合物、一氧化碳、颗粒物污染总量达到了4532.2万吨。


为进一步规范机动车排放检验,加快提升机动车环境监督管理水平,我国《大气污染防治法》对计量检测设备也提出了要求:新生产机动车排放检验机构应当依法通过资质认定(计量认证),使用经依法检定合格的机动车排放检验设备,按照国家标准和规范进行排放检验,与环保部机动车排污监控中心联网,并在2016年年底前实现新生产机动车排放检验信息和污染控制技术信息实时传送。


国家在用机动车检测技术标准编制人、北京理工大学教授刘昭度说:“机动车排气对大气污染占1/3以上。要解决机动车污染,就必须要控制好机动车排放的污染量,必须把排放污染量准确检测出来,政府要督促排放污染达标后才能上路,这样才能解决排气污染问题。”


中关村空气污染防控联盟理事会主席颜梓清则表示:“不科学的计量制度体系对发展计量新技术形成了障碍,以及对大气污染防控产生不利影响。”她认为,“机动车排放检测设备在生产环节没有生产许可证,设备没有经过考核,检测机构使用环节,计量检定认证也没有对设备是否符合标准进行管理,各级政府行政部门都放弃了对检测设备的管理,也就是对检测数据质量放弃了管理。”


管理改革势在必行


计量始终伴随着人类的文明一起进步成长。没有计量提供可靠的支撑,公平贸易、质量控制、安全防护、医疗健康、节能环保等,就没有准确的保障。


与会专家指出,现行《计量法》是1985年颁布的,距今已经31年了,而且它的体系是延续前苏联计量法的管理,不可避免带有计划经济的烙印,例如,它侧重于对计量器具的管理,对测量结果规范较少,对商品量、服务量的监管基本没有等。“运用现行的《计量法》,对一些违法行为难以进行严格处罚和监管。”


北京市计量院副院长张琳也表示:“现行《计量法》太老旧,量传方式也比较落后,还是局限于原来的实验室,已经不适应今天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她认为,“机动车污染检测是一个大的市场,但同时又是需要规范的一个市场。”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龙翼飞说:“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和措施,不断创新计量制度,为持续改善大气质量服务,这个应当而且已经成为国家主导的积极形式。”


颜梓清则建议:“统一新车与在用车检测方法和检定规程,确保检测数据的一致性和可比性;加强对计量检测设备生产环节的质量考核,确保检测设备数据的准确性和技术稳定性;建议对检测机构的计量认定由审批制改为备案制,同时希望通过采用大数据的方式加强事中事后的监管。”


“目前对机动车污染控制措施,是限行限购和提高新车与燃油标准;工业污染基础数据基本上靠模型推算;水污染、土壤污染量到底多少,至今没有数据。”专家呼吁,作为检测监测环境污染源的计量设备,由于计量制度体系落后时代发展,为了准确掌握环境污染基础数据,计量制度改革创新已经迫在眉睫。


关注本网官方微信 随时订阅权威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