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善不能被利用 放任网络诈骗会使劣币驱逐良币
(原标题:慈善不能成为被利用的工具 放任网络诈骗会造成劣币驱逐良币)
本报评论员 祝乃娟
最近几日,深圳小女孩罗一笑父亲因为孩子白血病网络筹款的事情,从一开始的网友同情转发筹款,再到接下来的网络爆料显示出的此事的各种营销嫌疑,令人大跌眼镜。根据罗父接受采访显示,孩子生病为真,家里有三套房也是真的,此次网络筹款一方面可以为孩子看病筹集医药费,又可以让朋友的营销公司通过网友转发文章来吸粉。因此,有中肯的论者评论说,父亲是爱孩子的,但是并没有你想象中那么多的爱。人民日报也发声说,“别把孩子当道具……善心一旦被透支,人心便会沙漠化。”
于今年9月1日起施行的《慈善法》第二十三条规定, 慈善组织通过互联网开展公开募捐的,应当在国务院民政部门统一或者指定的慈善信息平台发布募捐信息,并可以同时在其网站发布募捐信息。坦率地说,之前越来越多的“轻松筹”,其中不少最后都被证实为虚假慈善诈骗,“轻松筹”并不会对各种“大病”及其真实性进行实质性核实,主要是利用人们的善心以及“举手之劳”,网络捐款有着非常大的便利性,不少人本着日行一善的心理随手就可以捐出数额不大的善款,尽管这可能对个人来说微不足道,但是如果任由这种轻松筹形式的网络诈骗泛滥,那么民众的善心会被极具透支,这对慈善业发展的危害不亚于当年的“郭美美事件”。
此次罗父的网络筹款打了擦边球,并不是严格的那种网络轻松筹,而是与营销公司合作,并且利用文章的打赏功能接受善款。目前,深圳民政部门已经介入监督这笔善款的使用;而且罗在接受采访时也称如果网友觉得受骗那么他可以退钱。
网络筹款应该严格依法进行,在千呼万唤始出来的慈善法终于开始规范慈善行业时,就需要有法必依,而且,在诈骗与网络营销泛滥的今天,对于网络筹款的监管与执法应该从严,而不是放任各种擦边球,否则,今天有一个擦边球明天就会衍生出好多个。
另外,此次事件反映出来的一个有意思的积极变化时,在网络时代,一个以营销为目的的事件,真相并不难获得,因为人人手中都有手机和社交软件,此次事件中孩子所在医院的澄清也让此事真相迅速得到了确证,这显然是社交时代的利好,即使有诈,但人们不会被蒙蔽太久。
另一个令人关注的方面是,网友对此事的看法也出现了分歧,一部分网友先是抱着极大爱心来转发了孩子生病的文章,接着真相浮出水面时他们极度愤怒,又在朋友圈怒斥,并誓言之后再也不转发此类消息;同时,另一部分网友似乎是心如止水式地随后点评,即使自己也受骗了,但是总不能不行善,行善是对自己的交待,不能因为有骗子而停止行善。坦白说,对第一类网友来说,他们极富善心,但缺乏甄别真假信息的能力,也不太了解什么平台捐款最保险。更别说清楚一些毫无底线的营销行为的运作模式了。其实,平日里朋友圈不少人转发的不少虚假信息,都是营销类公号在吸粉,平时只不过是吸引一下人们的眼球与增加阅读量,但是此次善心“被俘”,则更令众人关注与愤怒。对第二类网友来说,消极的行善方式不可取,不少人认为自己只要行善了就可以了,意即对得起自己的良心。但是,对于社会中的每一个个体来说,这并不足够,放任慈善诈骗行为而漠然处之,对整个慈善业都会造成极大的危害,因为从事慈善的各种机构本身形成了一个“市场”,放任网络诈骗那必会造成劣币驱逐良币,令人们对慈善业的评价不断降低,从而降低参与度。

关注本网官方微信 随时订阅权威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