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新闻首页» 第三方检测 »正文

国内首份"互联网公益"报告发布 专家吁自律精神

  来源:澎湃新闻网2016-12-08点击:221


 

(原标题:国内首份“互联网公益”报告发布,专家以罗尔事件吁自律精神)

澎湃新闻记者 袁杰

互联网,正在如何改变传统公益事业的既有格局?

12月7日,国内首部“互联网公益”大数据报告在南京大学问世。该报告由南京大学·腾讯“互联网+”研究中心和紫金传媒智库大数据团队联合研发。

南京大学党委副书记杨忠致辞称,互联网公益发展的同时伴随着不和谐音符,比如罗尔事件。如何正确把握互联网优势不足,通过加强制度和监管,是当前公益研究的重点问题。

国家工信部原副部长、北京大学教授杨学山表示,大数据服务于社会公益,一定能发挥重要作用,“大数据能够服务于社会公平,让公共事务变得透明公开”。

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从这份《中国“互联网公益”大数据研究报告》中看到,2016年被认为是中国互联网公益从运营模式、传播范围、公众认知、影响效果都显著提升的一年。9月1日起正式实施的《慈善法》对网络募捐作出明确规定,民政部评审通过了首批13家互联网募捐信息平台,中国互联网公益正式具备了明确的资格认定,因此,2016年也是中国互联网公益元年。

报告认为,传统公益机构受制于规模不经济、执行不透明、运转不及时以及衍生的公信力和问责挑战、合法性和治理挑战,一直以来面临监管不力、缺乏激励等发展困境。

相比传统公益机构,互联网公益的捐赠人更年轻,捐赠形式更加多样,包括贷款、网上销售等各类金融产品或者包括时间和技能在内的非金融捐赠。

同时,互联网公益具有独特的参与形式,包括通过社交媒体宣传慈善活动,还能开展对话和辩论。

相比传统公益的信息单向流动,互联网公益具有信息双向流通、信息更加充分和公开的特点,将传统模式下“人人公益、公益人人”的理想变得更加具有可能性。

爱德基金会副董事长兼秘书长丘仲辉认为,网民对于公益事业参与的热情之大是值得尊敬的,也是应该去善待的。

他说,互联网公益需要自律精神。

  (来源:澎湃新闻网

关注本网官方微信 随时订阅权威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