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新闻首页» 企业 »正文

有限的经费怎么花 广西科技成果转化向纵深处推进

2017-10-12点击:177


【核心介绍】“这在以前不敢想象。”广西林业科学研究院的陈代喜教授及杉木团队“  
   “这在以前不敢想象。”广西林业科学研究院的陈代喜教授及杉木团队“破天荒”地拿到了他们科研成果转化受益的奖励。尽管只是几十万元,却让林科院的科技人员吃了一颗定心丸。
   为了让科研人员安心科研工作,提振活力,2016年,广西出台新政策,将科技成果的使用权、处置权和收益分配权下放给事业单位,科研人员转化科技成果的热情高涨。
   “个人收益提高了,我们转让自己科研成果的积极性就更高了。”政策为科技成果转化开了绿灯,广西科研院所、高校等事业单位的科技人员欢欣鼓舞,感受到了广西推动创新体制机制改革的决心。
   向纵深处破冰,广西加速推动创新体制机制改革。畅通“梗阻”,疏通“堵点”,一系列改革实效随之产生,搅活了科技创新的“一池春水”。
   告别重复低效 用活用好有限的财政科技经费
   科研项目经费预算过细过死,“买醋的钱不能打酱油”;科技投入中,仪器设备购置费比例一直偏高,劳务经费比例过低……近年来,种种“人的创造性活动为经费服务”的怪现象既浪费了科研人员宝贵的时间和精力,又消耗了他们的创新热情。
   广西财力薄弱,如何用活用好有限的财政科技经费显得尤为重要。那么怎样才能“让经费为人的创造性活动服务”?
   结合科研实际,广西探索提出了科研项目申报常态制和经费管理滚存制的新模式,对确保每个项目都能出成果、出好成果,提高科研经费使用效益进行了有益的尝试。
   2016年9月,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政府召开创新驱动发展大会,出台《关于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决定》及配套文件,通过建立统一的科技管理平台,将原本分散在各部门的131项科技计划项目,整合形成广西自然科学基金、广西科技重大专项、广西重点研发计划、广西技术创新引导专项、广西科技基地和人才专项等五大科技计划,做法走在全国前列。
   “我们在全国首推科技计划项目申报常态制,2017年广西科技计划项目申报由原来每年一次改为常年接受申报,每年进行4次评审资助并逐步过渡到常态化,让科研人员的好项目能及时得到资助,这一科研‘放管服’模式获得科研人员的广泛好评。”广西科技厅党组书记、厅长曹坤华介绍说。
   2016年,广西共受理近1700家单位申报的5465项课题,数量为历年最多;共下达1573项,资助经费7.02亿元,全年项目预算执行率达99.8%,为近年最高。
   投入市场怀抱 “躺在抽屉里的科研成果”加速变现
   院里的专家不可谓水平不高,院内的科技成果也不少,有的还是全国专利,可为何发展活力不足呢?
   “基于科研成果转化的基础之上,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广西林科院及时兑现成果转化收益,在全院范围内引起了震动,大量压在抽屉里的科研成果得到了转化应用的机会。
   2016年,广西林科院共实施成果转化18项,转化收益500多万元,同比2015年增长491%;全院新立项科研项目104项,新增项目合同经费突破5000万元,同比增长103.6%。
   一边是科研院所的研发成果“躺在抽屉里”,另一边是企业到处寻找合适的科研成果,如何破解两难困局?
   为此,广西科技厅、财政厅出台《深化自治区本级事业单位科技成果使用、处置和收益管理改革的暂行规定》,下放管理权限,明确了科研机构、高校的科技成果处置权,规定研发团队和完成人可获得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收益所得70%—99%的奖励。
   这一举措,使得科研人员享受了改革红利,激活了创新热情,带动了成果的进一步升级,通过经济杠杆,把科研人员的积极性都撬动起来。
   “我们搞科技成果转化不仅有了自主权,合理收益也有保障了!” 广西农业科学院研究员韦本辉说。
   不仅如此,广西还出台《广西企业购买科技成果转化后补助暂行管理办法》,企业购买科技成果并成功产业化,最高可获得500万元补助,激励企业开展科技成果转化。
   2016年,广西实施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348项,技术合同输出和吸纳累计5298项,合同交易总额达102.9亿元,同比增长58.3%;登记受理科技成果项目3364项,同比增加1963项,增长了1.4倍;完成技术合同认定登记1832项,技术交易额19.2亿元,同比增长163%。
   编辑点评
   近年来,种种“人的创造性活动为经费服务”的怪现象既浪费了科研人员宝贵的时间和精力,又消耗了他们的创新热情。广西出台新政策,将科技成果的使用权、处置权和收益分配权下放给事业单位,使得科研人员转化科技成果的热情高涨,加速了科研转化进程。
   (原标题:有限的经费怎么花 广西科技成果转化向纵深处推进) (来源:科技日报)

关注本网官方微信 随时订阅权威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