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空气—镍的测定
1 范围
火焰原子吸收法灵敏度为0.12μg/mL镍可产生1%吸收。
方法最低检出浓度:火焰法为0.01mg/m3;石墨炉法为1×10-4mg/m3(以Ni计)。若用小流量采样法采集PM10样品,当采样体积
在本法条件下,用火焰原子吸收法,摩尔比浓度10-4的Al3+、Ca2+、Cd2+、Co2+、
Cr3+、Fe3+、Mn4+、Pb2+、Sn2+不干扰本法,但测定时尽量采用窄的仪器狭缝。
2 原理
空气中镍及其化合物被采集在滤料上,用高氯酸、硝酸溶解,以离子态定量地转移到溶液中,于 232.0nm的特征谱线,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定量。
3 试剂
实验用水均为去离子水或石英亚沸高纯蒸馏水。
3.1 滤料:49型玻璃纤维滤纸或孔径0.8μm微孔滤膜。滤料规格要求见FHZHJDQ0195第一、二节。
3.2 高氯酸:ρ20=
3.3 硝酸:ρ20=
3.4 (l+9)高氯酸-硝酸混合液。
3.5 (l+1)和(1+99)硝酸溶液。
3.6 标准溶液:准确称取
4 仪器
4.1 大流量采样器或中流量采样器、小流量采样器规格、性能和使用方法见FHZHJDQ0195第一节。 4.2 锥形瓶或高型烧杯:50mL。
4.3 瓷坩埚盖:直径
4.4 具塞比色管:10mL。
4.5 电热板或电砂浴。
4.6 镍空心阴极灯。
4.7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附石墨炉装置。
5 采样
TSP和PM10采样;大流量采样法采气
以上三种采样方法任选一种,操作步骤同FHZHJDQ0195第一、二节。
6 操作步骤
6.1 测试条件
分析时,应根据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型号和性能,制定能分析镉的最佳测试条件。
波长: 232.0nm
灯电流: 12mA;
狭缝: 0.2nm;
火焰类型:中性焰;
线性范围:(0.5~5)×10-6(体积分数)。
波长: 232.0 nm;
灯电流: 25 mA;
氮气流量:
冷却水流量: 1800 mL/min;
干燥温度与时间:
灰化温度与时间;
原子化温度与时间:
烧净温度与时间:
6.2 绘制标准曲线和测定校正因子
在作样品测定的同时,绘制标准曲线或测定校正因子。
火焰法标准系列
|
0 |
1 |
2 |
3 |
4 |
5 |
100μg/mL Ni标准溶液V/mL |
0 |
0.50 |
1.00 |
1.50 |
2.00 |
2.50 |
镍浓度μg/mL |
0 |
1 |
2 |
3 |
4 |
5 |
石墨炉法标准系列
|
0 |
1 |
2 |
3 |
4 |
5 |
1μg/mL Ni标准溶液V/mL |
0 |
0.5 |
1.5 |
2.5 |
3.5 |
5.0 |
镍浓度μg/mL |
0 |
0.01 |
0.02 |
0.05 |
0.07 |
0.10 |
将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调至最佳测试条件,测定标准系列各浓度点的吸光度(或峰高),每个浓度点作三次测定,得吸光度(或峰高)的平均值。以镍浓度(μg/mL)为横坐标,吸光度(或峰高)平均值为纵坐标,绘制标准曲线,并计算回归线的斜率。以斜率倒数作为样品测定的计算因子BS(μg/mL)或[μg/(mL·mm)]。
f=Cs/(hs-ho)
式中: f ——校正因子,μg/mL或μg/(mL·mm);
cS ——标准溶液浓度,μg/mL;
hS ——标准溶液平均吸光度或峰高(mm);
h0 ——空白溶液平均吸光度或峰高(mm)。
6.3 样品测定
取总悬浮颗粒物(TSP)采样滤料3~
微孔滤膜样品处理也可按下法进行:取适量采过样的微孔滤膜,面积不大于(
每批样品测定的同时,取相同面积未采样的微孔滤膜,按相同操作步骤作试剂空白测定。
7 结果计算
7.1 用标准曲线法
C=[50(h-ho)*Bs*S1]/(Vo*1000*Es*S2)
式中: c ——空气中镍浓度,mg/m3;
50 ——制备样品溶液的体积(mL);
h ——样品溶液平均吸光度或峰高(mm);
h0 ——空白溶液平均吸光度或峰高(mm);
BS ——用标准溶液绘制标准曲线得到的计算因子,μg/mL或(μg/mL·mm);
Sl ——样品滤料的总过滤面积,cm2;
S2 ——分析时所取样品滤料的过滤面积,cm2;
ES ——由实验确定的在滤料上镍及其化合物的平均洗脱效率;
V0 ——换算成标准状况下的采样体积,m3。
7.2 用单点校正法
C=[50(h-ho)*Bs*S1]/(Vo*1000*Es*S2)
式中: f ——用单点校正法得到的校正因子,μg/mL或μg/(mL·mm);其他符号同上式。
8 精密度和准确度
当镍浓度为3μg/mL时,其相对标准差为2.6%。本法平均采样效率为99%。
9 参考文献
9.1 崔九思,王钦源,王汉平主编,大气污染监测方法(第二版),pp. 729~734,化学工业出版社,北京,1997
9.2 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劳动卫生与职业病研究所.车间空气监测检验方法,第三版.pp.58~66,人民卫生出版社,北京,1990
9.3 水质分析大全编写组编,水质分析大全.pp.240~243,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重庆分社,1989
9.4 美国公共卫生学会联合委员会编,中国医学科学院卫生研究所钱行林等译,空气采样与分析方法,pp.417~419,人民卫生出版社,北京,1982
附录
镍的基本性质
镍(Ni)为银白色具有磁性的金属。原子量58.70,相对密度89.08(g/mL
人体长期吸入低浓度镍的烟尘可引起危害,其主要毒理作用是镍能激活或抑制一系列的酶,而引起其毒性作用。同时亦可经皮肤接触而中毒。金属镍尘可引起接触性皮炎、皮肤溃疡,甚至有一定的致癌性。镍的气溶胶或镍盐经口的毒性较低。据报道吸入镍尘浓度为15mg/m3有致癌作用。此外,镍可引起各种临床症状,如过敏性肺炎、支气管炎或支管管肺炎,并发肾上腺皮质机能不全。另外据报道,吸烟会使呼吸道癌症发病率增加,除苯并芘在外,香烟烟雾中可能含有微量的致癌性羰基镍。一盒香烟的烟草中大约有1μg镍,当吸烟时形成的烟雾中含有一定浓度的CO,这就出现了吸烟时形成羰基镍的条件,而导致引起癌症的可能性。
大气中镍和羰基镍的测定最早用丁二酮肟比色法。羰基镍可溶于有机溶剂中,用1.5%碘的CCl4吸收羰基镍,羰基镍被碘分解成镍(II),吸收后可向吸收液中加入少量亚硫酸钠还原过量的碘,可用丁二酮肟比色法测定。但铁、铝等离子对丁二酮肟法有干扰。目前采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和催化极谱法测定大气中镍,具有高灵敏度和干扰少的优点。

关注本网官方微信 随时阅权威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