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新闻首页» 原创文章 »正文

我国环境监测仪器设备质量管理的现状分析(三)

  来源:《现代科学仪器》期刊2016-09-05点击:286


【核心介绍】本文简要地介绍了构建企业技术联盟的特点、主要任务和组织型式。通过建立企业技术联盟,改变我国环境监测仪器设备(EMIE)生产企业技术力量不足,产业基础薄弱的现状,增强企业和EMIE产品的竞争力。建立科学的市场准入和淘汰机制,对EMIE产品进入和退出市场进行动态管理,实现EMIE产品的优胜劣汰。制订EMIE认证管理办法,对EMIE依法进行管理。采取以上措施,将使我国EMIE的质量管理跃上新的台阶。  

我国环境监测仪器设备质量管理的现状分析

(三、质量管理方法的探索)

马立学1,高晓晶1,王晶1,孙海林2,易江2

(1.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协会,北京 100037;2.中国环境监测总站,北京 100012)

摘 要 本文简要地介绍了构建企业技术联盟的特点、主要任务和组织型式。通过建立企业技术联盟,改变我国环境监测仪器设备(EMIE)生产企业技术力量不足,产业基础薄弱的现状,增强企业和EMIE产品的竞争力。建立科学的市场准入和淘汰机制,对EMIE产品进入和退出市场进行动态管理,实现EMIE产品的优胜劣汰。制订EMIE认证管理办法,对EMIE依法进行管理。采取以上措施,将使我国EMIE的质量管理跃上新的台阶。

关键词 环境监测仪器设备;质量管理;现状分析;管理方法

中图分类号 X85

Situation Analysis for Quality Management of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Instrument and Equipment of China

(3.Exploration of Quality Management Methods

MA Li-xue1,GAO Xiao-jing1,WANG Jing1,SUN Hai-lin2,YI Jiang2

(1.China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Industry Association,Beijing 100037,China;2.China National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Center,Beijing 100012,China;)

Abstract This article briefly describ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Enterprise Technology Alliance, the main tasks and organizational types. Through the establishment of Enterprise Technology Alliance, it is dedicated to change China's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instrument and equipment (EMIE) inadequate production enterprise technology, as well as the status of weak industrial base, to enhance the competitiveness of enterprises and EMIE products.  The scientific market access and elimination mechanism was established, entering and exiting market of EMIE products was managed dynamically,the EMIE products were proferred. EMIE certification formulate management methods were formulated according to law. The above measures will enable China's EMIE quality management to a new level.

Keywords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instrument and equipment;Quality management;Situation analysis;Management methods


我国发布的《环境保护法》[1]支持环境保护科学技术研究、开发和应用,鼓励环境保护产业发展。要求监测机构使用符合国家标准的监测设备。授权环境监察机构和其他负有环境保护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对排放污染物的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进行现场检查。实行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和考核评价制度。实行重点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规定重点排污单位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和监测规范安装使用监测设备,保证监测设备正常运行,保存原始监测记录。责成重点排污单位如实向社会公开其主要污染物的名称、排放方式、排放浓度和总量、超标排放情况,以及防治污染设施的建设和运行情况,接受社会监督。处罚在有关环境服务活动中弄虚作假,对造成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负有责任的环境影响评价机构、


环境监测机构以及从事环境监测设备和防治污染设施维护、运营的机构。依法办事、执法

取证需要发展环境监测仪器设备(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Instrument and Equipment,简称EMIE),建立科学的EMIE市场准入和淘汰机制,制订符合我国国情的EMIE的认证管理办法。以确保提供高质量的EMIE,获得准确和可靠的监测数据,支撑环境监测、环境管理和环保执法。

1 构建生产EMIE产品的企业技术联盟

企业技术联盟(简称技术联盟)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具有独立法人地位的企业联合体。技术联盟致力于某一技术或产品的研发行为,是为适应技术快速发展和市场竞争的需要,而产生的优势互补或加强性的组织[2]

为发展我国的EMIE,克服生产企业规模小、集中度低、研究队伍分散、新技术开发能力薄弱等弱点,加强和集中企业的优势资源和科研队伍的力量而建立技术联盟。

1.1 特点

围绕产业技术进步和产品质量提升,没有严格约束条款的、松散的、不断发展的,由技

术联盟内若干经营主体自发形成的一种技术合作型式。通过技术联盟整合有先进技术的企业联合进行产品开发和生产,将先进技术集中于同一产品中;通过技术联盟,发挥各企业的技

术优势,参与企业分别负责产品中的一部分技术和生产,依靠技术联盟的力量降低产品技术开发的风险,保证产品技术领先和质量可靠。充分发挥企业的技术、生产和管理优势,提高产品的质量。

1.2 主要任务

技术联盟的主要任务是组织若干企业、大学或者科研机构等围绕技术创新和产品质量提升的关键问题,通过开展技术合作,突破技术发展的瓶颈,占领新技术的制高点;制订行业

技术标准;建立公共技术平台,实现创新技术的有效分工与合理的衔接,提升产业的整体实力;联合培养人才,加强人员的交流互动,提高支撑国家的核心竞争力。

1.3 组织型式

1.3.1 项目型

以开发新项目为纽带,将有关企业整合在一起,形成项目型技术联盟。由于技术创新目标一致,企业的人力和物力资源互补,建立在已有的技术水平的基础上集中力量攻关,较容易实现目标,一旦目标实现,技术联盟自动解散。后续工作,如项目的产品化、产品的生产、产品的营销、产品的维护、技术的改进等,按组建项目技术联盟时,各方的约定实施。

1.3.2 购买型

技术联盟中的一方购得另一方的专利许可、技术设备、软件设计技术等,由供方提供相关的培训及技术指导。如河北先河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购买意大利etc的空气质量监测系统的整套技术,由供方派专人进行技术指导并辅助完成产品生产线的建设及产品的生产。通过合作掌握新的技术和保证产品的质量。

1.3.3 服务型

技术联盟中的一方引进另一方提供的销售、售后、咨询等各项服务,类似于目前的运营服务或者销售服务。如北京万维盈创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生产的数采仪,因自身的销售能力有限,由销售公司贴牌或者代理的方式形成合作关系。

1.3.4 技术组合型

技术联盟中的各方将优势技术整合,即强强联合。通过技术组合使技术联盟的技术处于同类技术和产品的领先地位,拉大与竞争者的距离,让先进的技术和优质的产品占领市场并通过市场机制淘汰落后的技术和劣质产品。

“十二五”期间,科技部在环保领域共支持了13个国家重大科学技术设备开发项目,项目以骨干EMIE企业为依托,联合科研单位和高等院校,以环境监测仪器设备(如PM2.5β射线测定仪、有机物分析质谱仪、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挥发性有机物GC/FID/MS分析系统等)为牵引形成技术联盟,联合开发的新产品将打破高端EMIE被国外仪器生产厂家垄断的局面。

2 建立科学的市场准入和淘汰机制

2.1 适用性检测

由EMIE专业质量检测机构对EMIE进行适用性检测。对于安装在固定污染源现场进行测试的连续自动监测系统/在线监测系统(Continuous Automatic Monitoring System and On-line Monitoring System,简称CAMS/OMS),应选择在有代表性的排放源上检测其性能。如对废气CAMS安装在低温、高湿度、低浓度污染物的废气排放源上考察其的性能,从监管CAMS达到的性能技术指标的角度把好CAMS产品的质量关。

2.2 环保产品认证

通过《环境保护产品认证工厂质量保证能力要求》[3]的认证,从企业的职责和资源,编制的质量文件和执行的产品标准,对关键元器件供应商、产品生产过程和不合格品的控制,各种检验(包括关键元器件和主要原材料、生产工序、出厂产品等)和相应的技术文件,检验(试验)仪器设备的配置、管理、校准和检定,内部质量评审制度,产品的一致性,标志、铭牌、包装、搬运和储存共10个方面、24个要素对生产EMIE的企业的质量管理体系和技术能力进行全面的认证和评估,使企业持续地改进和完善质量管理体系,不断提高技术能力,生产出质量合格、性能可靠的EMIE产品。

2.3 立规

制订《EMIE认证管理办法》。从企业规模、管理方式、人员配置、产品应用情况等多个可能影响产品质量的方面设置产品的市场准入条件;建立合理的淘汰机制,及时淘汰质量问题严重的产品和管理混乱、生产方式落后的企业。

3 制订EMIE认证管理办法

《EMIE认证管理办法》应分别对EMIE标准的管理、制订与发布、实施与监督;EMIE生产单位的资质、管理和市场准入条件;EMIE的认证规则、认证单位、认证检测程序、监督管理、公布信息、认证有效期;EMIE的选型、安装、维护、运营人员培训、运维的监督管理;EMIE的淘汰机制和条件作出规定。

通过制订《EMIE认证管理办法》转变政府职能,减少行政许可,实行认证管理,“把错装在政府身上的手换成市场的手”。为此,在制定的《EMIE认证管理办法》中针对EMIE质量管理问题,体现认证自愿的、公平的、服务于EMIE生产企业的原则;强调排污企业在EMIE的选型、安装、运维、比对检测、上报监测数据等活动中责任主体的地位,发挥企业自律作用;环保部门依法监督、管理和加大违法的处罚力度。在制定的《EMIE认证管理办法》中就目前EMIE质量管理的突出问题需要明确以下问题。

3.1 适用性检测的法律地位

我国“质量法”[4]规定,只有经过强制检定的监测仪器,其监测的数据才能作为核定污染物排放种类、数量、执法等的依据。但实际情况是,相当一部分EMIE没有纳入质检部门公布的强制检定仪器的目录,JJG国家计量检定规程[5]也没有规定满足环境管理特殊要求的EMIE的性能技术指标和检测方法。目前通过产品认证,政府主管部门采信认证结果,实现对EMIE产品上市质量的约束。但长期困扰环保部门对EMIE实施适用性检测的法律地位问题至今悬而未决。

“计量法”[6]明确规定列入强制检定目录的环境监测仪器必须进行强制检定,同时也规定可以将检定权授予其他部门。因此,由国务院赋予环保部门独立检测EMIE的权力,能从根本上解决长期困扰环保部门对EMIE实施适用性检测的法律地位问题。

3.2 适用性检测采用技术标准的原则

根据EMIE产品的用途而不是EMIE产品的测试原理制订技术标准,避免相同用途的新技术、新产品问世,因无对应的技术标准而得不到市场的认可而受阻,甚至被扼杀;同时有利于治疗EMIE产品技术标准制修订时间严重滞后的诟病。摈弃没有环保行业技术标准的EMIE不予检测的门户之见,以开放的心态允许在没有环保行业技术标准的情况下,采用ISO(国际标准化组织)、CEN(欧洲标准化委员会)、U.S.EPA(美国环境保护署)、U.K.EA(英国环境局)等机构发布的EMIE技术标准。

3.3 产品认证的模式

确认目前市场行之有效的环保产业协会认证中心和环保部环境监测仪器质量监督检验中心相结合的认证模式,即适用性检测+生产现场检查+认证后监督的模式。

3.4 认证目录的发布

实时发布EMIE产品的“认证目录,实现对EMIE产品质量的动态控制和市场准入的管理。

4 结语

构建企业技术联盟是加强EMIE质量管理的尝试,是集中企业的优势资源于开发新的技术和新的EMIE产品上,并以此为纽带将有关企业联系在一起形成松散的项目型、购买型、服务型和技术组合型的技术联盟。建立科学的市场准入和淘汰机制,必须以EMIE性能技术指标的检测和对生产EMIE产品的企业进行质量保证能力的认证结果为依据,按照《EMIE认证管理办法》的规定确认EMIE产品的市场准入和淘汰。明确适用性检测的法律地位,合理地采用适用性检测的技术标准,将有利于提高EMIE质量管理的水平、扩大检测EMIE的品种、激励EMIE的新技术、新产品的开发和应用。

参考文献

[1]

[2]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http://www.lawtime.cn/fag.

360百科.企业技术联盟.baike.so.com.

[3]

中环协(北京)认证中心.环境保护产品认证工厂质量保证能力要求CCAEPI-GK-305-2009.http:// wenku.baidu.com/view.

[4]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http://baike.so.com.

[5]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JJG国家计量检定规程.http://www.22818881.cn/th.

[6]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计量法. http://www.pkulaw.cn/full.


  (来源:《现代科学仪器》期刊

关注本网官方微信 随时订阅权威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