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新闻首页» 热点新闻 »正文

2017中科院杰出科技成就奖授奖建议名单出炉

2017-09-21点击:294


【核心介绍】行业动态根据《中国科学院杰出科技成就奖条例》和《中国科学院杰出科技成就奖实施细则》的有关规定,经9月  
   行业动态根据《中国科学院杰出科技成就奖条例》和《中国科学院杰出科技成就奖实施细则》的有关规定,经9月5日中国科学院杰出科技成就奖评审委员会(通用领域)评审,形成了2017年度中国科学院杰出科技成就奖授奖建议名单(通用领域),现通过中国科学院网站公布(详见附件)。    自公布之日起15天内为异议期。任何单位和个人对授奖建议名单成果的真实性、水平、创新性及影响评价等如有异议,应以书面并实名形式向中国科学院发展规划局提出。    以单位名义提出的异议,应在异议材料上加盖单位公章,并写明联系人地址、电话和电子信箱。以个人名义提出的异议,应在异议材料上签署真实姓名,并写明本人工作单位、联系地址、电话和电子信箱。    凡表明真实身份、如实提出异议意见、提供必要证明材料的异议为有效异议。发展规划局将会同评审专家,对异议受理截止期前受理的有效异议进行核实处理。我们将对异议提出者予以严格保密。    联系单位:中国科学院发展规划局评估奖励处    联 系 人:周长海    联系地址:北京市三里河路52号    中国科学院发展规划局    2017年9月8日    2017年度中国科学院杰出科技成就奖授奖建议名单公示(通用领域)    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工程    研究集体    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    研究集体主要科技贡献:该研究集体按期建成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世界最大单口径、最灵敏的射电望远镜FAST,在未来10~20年将保持世界领先地位,为我国在科学前沿实现重大原创突破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其研制和建设体现了我国自主创新能力,实现了我国相关装置由跟踪模仿到集成创新的跨越。拥有3项自主创新:利用贵州天然喀斯特巨型洼地作为望远镜台址,自主发明主动变形反射面,自主提出轻型索拖动馈源支撑系统和并联机器人。研发了一系列关键核心技术、取得多项技术突破:高强度高精度大跨度索网结构,高性能动光缆,大尺度高精度实时测量系统等,推动了我国众多高科技领域的科技进步与产业升级,在国家重大需求方面具有重要应用价值,将促进西部经济的繁荣和社会进步。    研究集体突出贡献者及主要科技贡献:    南仁东 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    主要科技贡献:首席科学家兼总工程师,工程概念提出者。带领团队,提出三项自主创新、攻克系列技术难题,完成工程建设。    严 俊 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    主要科技贡献:工程经理,全面负责工程建设。协调各方支持保障,掌控工程进度,解决重大关键问题,全面保证工程顺利完工。    郑晓年 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    主要科技贡献:工程常务副经理,负责工程日常管理,建立工程管理体系,主抓关键节点,推进团队建设,保障工程按期完成。    研究集体主要完成者及工作单位:    彭 勃 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    王 宜 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    李 菂 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    张蜀新 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    杨世模 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    李 颀 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    王启明 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    朱博勤 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    朱文白 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    孙才红 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    朱丽春 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    金乘进 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    朱 明 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    张海燕 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    聂跃平 中国科学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    殷跃平 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    国产P/E级高性能软件与算法库研究集体    中国科学院软件研究所    研究集体主要科技贡献:该研究集体是我国高性能计算领域有重要影响的团队,二十年来始终致力于曙光、联想、神威、天河等系列国产高性能计算机的软件研发。该集体面向高性能计算的重大挑战,在世界最高性能的国产超级计算机上,研制了新一代高性能共性基础算法库,推动了“神威?太湖之光”的多项重大应用;发展了适应于大型异构环境的区域分解算法,实现了“天河2号”HPCG世界排名第一;突破了千万核规模下全隐式求解器设计关键技术,获得了国际高性能计算应用最高奖——美国计算机学会“戈登?贝尔”奖,实现了我国高性能计算领域里程碑式的突破,为我国进入全球超算领跑行列做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    研究集体突出贡献者及主要科技贡献:    杨 超 中国科学院软件研究所    主要科技贡献:提出千万核可扩展全隐式求解器算法并领衔获“戈登?贝尔”奖,主持完成新一代国产高性能软件与算法库研发。    孙家昶 中国科学院软件研究所    主要科技贡献:我国并行计算学科创始人之一,为高性能软件研制、人才培养及数学、计算机与应用结合做出了重要贡献。    研究集体主要完成者及工作单位:    李玉成 中国科学院软件研究所    刘芳芳 中国科学院软件研究所    孙 乔 中国科学院软件研究所    张云泉 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    吴长茂 中国科学院软件研究所    赵玉文 中国科学院软件研究所    张先轶 澎峰(北京)科技有限公司    黎雷生 中国科学院软件研究所    魏 颖 中国科学院软件研究所    赵海涛 中国科学院软件研究所    马文静 中国科学院软件研究所    张佳佳 中国科学院软件研究所    张 娅 中国科学院软件研究所    赵 慧 中国科学院软件研究所    稳态强磁场实验装置研究集体    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    研究集体主要科技贡献:该研究集体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打破国际技术壁垒,取得稳态强磁场装置设计制造关键技术重大突破,创造三项水冷磁体世界纪录,研制成功世界第二强的40T混合磁体,研发出国际唯一的水冷磁体扫描隧道显微系统、国际独创的组合显微系统和国际领先的强磁场-超高压-低温综合极端实验条件等先进而独特的科学实验手段,使我国稳态强磁场科学研究条件跃升至世界一流水平。稳态强磁场实验装置的建成,有力支撑了我国物理、材料、化学、生命科学等多学科前沿探索,产出了一大批有国际影响力的高水平成果,不仅成为中国科学院合肥大科学中心的核心基础,更是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的关键基石,已成为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研究集体突出贡献者及主要科技贡献:    匡光力 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    主要科技贡献:项目总经理,确定了总体研究方案和技术路线设计,主持完成了大口径CICC型Nb3Sn超导磁体的设计、制造工作。    高秉钧 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    主要科技贡献:项目总工程师,指导各类磁体的研制,提出了水冷磁体新设计方案,建成创世界纪录的系列水冷磁体。    张裕恒 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    主要科技贡献:项目首席科学家,确定了稳态强磁场实验装置上的科学目标和研究方向,领导完成了科学实验测量系统的建设。    研究集体主要完成者及工作单位:    刘小宁 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    张晓东 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    邱 宁 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    陈文革 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    欧阳峥嵘 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    吴仲城 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    吴杰峰 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    谭运飞 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    皮 雳 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    陆轻铀 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    王俊峰 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    钟 凯 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    李洪强 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    陈治友 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    张 勇 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    赵 涛 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    李俊杰 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    热带太平洋西边界流研究集体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研究集体主要科技贡献:该研究集体发现了棉兰老潜流、吕宋潜流和北赤道潜流,揭示了该潜流系统的起源和结构,提出了潜流形成机制、理论,在极其复杂的潜标观测“禁区”构建了国际上最大规模的热带西太平洋潜标观测阵列,首次直接观测到三支潜流及其多尺度变异。上述成果将西太平洋环流研究从二维推进到三维阶段,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的认知框架,取得了该研究领域的重大突破,开辟了新的研究方向。该集体成功发起NPOCE国际计划,领衔发表Nature杂志首篇有关太平洋环流研究述评,产生了广泛的国际影响,奠定了我国在西太平洋环流研究领域的核心地位,实现了从跟踪到引领的历史性跨越。    研究集体突出贡献者及主要科技贡献:    胡敦欣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主要科技贡献:发现棉兰老潜流、吕宋潜流和北赤道潜流,揭示潜流的多尺度变异,发起NPOCE国际计划,奠定我国在该领域的引领地位。    王 凡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主要科技贡献:提出西边界潜流形成机制、理论,构建了国际上最大规模的热带西太平洋潜标观测阵列。    研究集体主要完成者及工作单位:    袁东亮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张林林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胡石建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王庆业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王富军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汪嘉宁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李元龙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高 山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冯俊乔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贾 凡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刁新源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周 慧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李 峣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赵 君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王 铮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康 乐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主要科技贡献:康乐院士长期从事昆虫学研究,将基因组学研究和生态学问题有机结合,以飞蝗为研究模式,围绕暴发成灾机制等世界难题,取得系列重大突破性进展,并成为国际上生态基因组学研究的主要开拓者。破译了飞蝗基因组(已测序的最大动物基因组),并揭示大基因组形成的原因和飞蝗长距离飞行、食性和大规模聚群的遗传基础。确定了嗅觉感受基因和多巴胺代谢途径参与飞蝗聚群行为调控的功能及表观遗传机制,得到国际同行的高度认可。阐明飞蝗在世界范围内的起源、扩散和种群分化机制,重新建立飞蝗亚种划分标准并被国际直翅目昆虫物种名录采用。揭示了植物营养等生态因子在蝗灾发生中的作用,改变了传统认识。为我国绿色农业战略实施做出了基础性贡献。    干细胞多能性与重编程机理研究集体    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    研究集体主要科技贡献:该研究集体在我国较早开展干细胞多能性研究,率先突破iPS干细胞技术并积极推广,在机理和转分化研究中取得了系统突破,发现维生素C提高干细胞诱导效率的新用途和机制、提出MET启动重编程的新视角、建立全新自主知识产权重编程组合与非整合转分化获得神经干细胞新技术等,开创了干细胞研究领域新局面。通过国际引智以及人才培养,形成了以干细胞研究为核心的创新研究群体。集体成员担任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专家组组长、干细胞临床研究专家委员会委员等职务,为我国干细胞领域整体布局、发展趋势出谋划策;担任国际干细胞学会年会组委委员、分会主席,对提升我国干细胞研究在国际上的影响力起到重要促进作用。    研究集体突出贡献者及主要科技贡献:    裴端卿 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    主要科技贡献:发现维生素C高效促进重编程、揭示MET是启始重编程的关键步骤、建立全新自主知识产权重编程组合。    潘光锦 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    主要科技贡献:建立转分化获得神经干细胞的技术,揭示重要转录因子在干细胞维持和分化中的作用。    Miguel A Esteban 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    主要科技贡献:发现维生素C高效促进重编程、揭示MET是启始重编程的关键步骤、是国际科技合作交流的优秀代表。    研究集体主要完成者及工作单位:    陈捷凯 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    王 涛 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    秦宝明 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    郑 辉 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    舒晓东 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    刘 晶 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    秦大江 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    廖宝剑 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    蔡景蕾 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    张小飞 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    郭 琳 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    孙 昊 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    陈可实 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    黄文浩 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    祝宁华 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    主要科技贡献:高速半导体激光器是“宽带中国”等国家发展战略的基础性元器件,被誉为是信息系统的“心脏”,同时也是高技术领域中不可替代的核心器件。祝宁华研究员提出了激光器寄生参数测试分析与补偿方法、发展了集成器件三维封装技术,提出耦合腔激光器新结构,解决了激光器阻抗匹配和模场匹配等难题,缓解了高速率与高功率之间的矛盾。研制出28GHz超宽带半导体激光器,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打破了国际垄断;开发成功集成化多信道光模块技术,在华为和光迅等企业实现产业化应用。祝宁华研究员是我国光电子领域的杰出代表之一,被科技部和基金委指派为该领域发展战略研究的牵头人,为我国光电子器件及集成技术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编辑点评    中国科学院杰出科技成就奖授予院属单位在近五年内完成或显示影响的重大成果的个人或集体,每两年评选一次,每次授奖总数不超过10个,其中每个获奖集体的突出贡献者不超过3人。获奖者由中国科学院院长签署奖励证书并颁发奖章或奖杯。    (原标题:2017中科院杰出科技成就奖授奖建议名单公示(通用领域)) (来源:中国科学院)

关注本网官方微信 随时订阅权威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