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方微信

仪器百科

您现在的位置:技术字典» 应用方案 »正文

64排多层螺旋CT特性与临床应用

2008-03-20点击:307
类型:


 

2004RSNA年会上,PhilipS公司推出64排多层 螺旋CT为止,全球主要CT供应商均推出了自己的64排(层)螺旋CT,使得国内用户有了更多的选择。一般来讲,64CT的性能、功能肯定较中、低端产品优越,但较高的价格,也让一些医院望而生畏,根据我们的使用经验,绝大部分CT功能,中、低端产品是能够实现的,仅在高端产品中才有的功能,为数并不多,也并非所有医院都需要这些功能。本文主要从技术参数对临床应用的影响和临床实用性方面,谈谈我们自己在CT产品的引进中的一些体会,希望对国内不同专业特点的医院在购置多排CT时有所帮助。
   
一、多排螺旋CT主要特性对临床应用的影响

  早期的单、双排螺旋CT360°扫描时间一般为1S左右,完成成人的胸或腹部扫描时间在20S以上,对于可以密切配合、扫描全程能够屏住呼吸者,常规检查一般不受影响,也可完成如肝脏、肾脏等脏器的动脉和实质期的双期扫描。但由于扫描时间偏长,对于不能有效屏气的老年、儿童、不能合作的重症患者,在需控制呼吸运动的脏器,如胸部、肝胆等,特别在扫描末期,往往因呼吸运动伪影的影响,所获得图像不高,影响诊断,如采用加大螺距的方式,加快扫描速度,图像分辨率将下降,对诊断产生不利影响。多排螺旋CT在每360°扫描可成像多层,在层厚相同的情况下,单位时间扫描范围加大,在保证图像质量的同时,一定程度上缩短了扫描时间,因此,可更快完成单脏器扫描、可完成3期以上外周静脉注人对比剂的增强扫描、可完成短范围血管增强扫描,如脑、颈部、肺动脉等,可采集纯粹的动脉或静脉时相数据,这有助于对血管的观察和分析。而16排以上的多排螺旋CT速度更块,如完成整个体部扫描的速度,可超过血液流速,欲获得最佳血管成像,必须精确计算血液流速,为此有的设备供应商设计了扫描兴趣区最低密度激发扫描功能,即当欲检查的区域对比剂达到一定浓度后,自动开始扫描,方便了临床使用。对于一般医院来说,即拓宽了常规检查的范围,也提高了工作效率。
      
作为临床应用,最为关心的是图像质量,而决定图像质量的因素,空间分辨率是重要技术参数之一,空间分辨率应用线对数/厘米表示。尽管在数值上不同产品数据差别很大,但实际工作中,调节图像质量的其他因素很多,不能但凭这一项指标定优劣。

多排螺旋CT优于单、双排CT的主要方面,在于应用多种后处理技术重建图像,而重建图像的质量主要取决于最小成像像素,像素越小,重建痕迹越轻,图像越平滑,越接近自然解剖形态。

Z轴分辨率的提高,为达到像素的各相同性(isotropy)奠定了基础,即在像素的三维上达到一致,尤如玩具魔方一样,每个基本方块必须是正方形,才能变换出三维一致的新的花色(图像),而单位方块越小,图案(像)越清晰。像素大小由XY上三维长度决定,当三维长度相等时,称为各相同性。像素的宽以轴)和高门轴),一般均可达到mm级的像素,如以512x512距阵为例,显示野(DFOV)为320mm,则XY轴长度为0625mm,而像素的另一长度记轴)一般要取决于设备探测器的宽度,由表二可知,目前新型64CT,中央排列探测器最小宽度均小于06mm,由此可以看出,虽然像素的三维精确长度还有出人,但已接近相等即各相同性,并是在亚mm水平上的各相同性,因此重建出来的三维图像质量接近完美。
     
完成360°的环周扫描时间过长,不能适应不断搏动的心脏,因此对CT冠脉成像的追求,使得人们更加注重提高心脏采集时间分辨率。为达到较高的时间分辨率,就必须缩短环周扫描时间。目前64排以上CT,都能够达到亚秒级扫描(表364排螺旋CT心脏扫描时最大时间分辨率和最快扫描速度),最快者为033s360°扫描,在冠脉成像时完成单扇区 180°扫描的数据采集需时间165毫秒,以心率75次/min为例,每搏动周期约为800毫秒,处于舒张末期的时间长度应在400500毫秒,基本能够满足冠脉成像的需要。此外应用多扇区冠脉成像技术,在单一扇区数据采集时间大大缩短,即最大时间分辨率,当心率为120次/min时,仍可完成冠脉的成像。控制心率在70次/min左右,是提高冠脉显示成功率的有效方法。如果用户不考虑对冠脉成像需求,对时间分辨率的要求可以放宽,不追求超高速的扫描速度。
      
二、多排螺旋 CT临床应用进展及购置考量
       
由于上述技术特性,使得CT的临床应用有了更加广泛的扩展,较为突出的方面有:CT脏器血流灌注功能(Perfusion),高级血管成像功能(Advantage vaseufar analysis),与计算机辅助诊断(CAD)相结合的病变发现和诊断功能,心脏功能分析,空腔脏器仿真内镜技术等,其中部分功能在临床上具有较大的使用意义,有些则处于临床前研发阶段。
      CT Perfusion
技术在脑缺血的早期诊断,显示出明显的临床应用优势,一般脑栓塞发生后,在常规CT图像出现异常征像,约需12小时以上,表现为脑实质的密度变化,但应用CT Perfusion技术,理论上讲可在梗塞出现即时就能发现病变区血流异常,并计算出正常与异常区域内,通过单位组织的血流速度(BF)、单位时间单位组织的血流量(BV),局部组织血流峰值时间(TP)、对比剂从血管内渗出到组织间隙的能力(PS)等参数,可用于分析局部血液灌注状态。这一功能可谓CT技术从单纯影像诊断向功能诊断的典型代表,在临床上有较大的价值,但在脑灌注应用之外,体部应用还处于临床前研究阶段,与实际应用仍有距离。
      16
排以上 CT,在心脏冠脉成像方面有较大的突破,如前所述,无论是空间分辨率、时间分辨率和扫描速度,都达到了临床实际应用的阶段,但各公司都将冠脉分析软件做为选件提供,费用不菲。
     
关于除冠脉以外的血管成像,64CT可满意的完成一次扫描全身成像,即头颈部到踝足水平,可以比较清楚地观察动脉2级、甚至3级分支,而64排以下机型,高质量的成像范围会有缩短,对比剂用量多。目前一般血管分析软件各公司基本作为标准配置,也有较大的临床使用价值。
     
心脏功能分析、空腔脏器仿真内镜技术、CAD辅助诊断等技术,在临床上仍处于研究开发阶段,对于科研要求不高的单位,可酌情选择。
     
总之,64CT,在图像质量上有明显提高,在功能上有更大的扩展,为临床应用和科研开发提供了较大的空间,目前临床科研对CT的追求主要集中在冠脉成像方面,64排机型较   16排以下机型最突出的优势也在冠脉成像方面,而其他方面的功能在回6以下机型基本可以实现,因此,从性价比角度考量,64CT更适于临床和科研兼顾的医院。


关注本网官方微信 随时阅权威资讯